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答案5

2020年07月16日 41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答案地址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链接

https://www.zxstw.com

申论---为题目类型
给定资料 1.在2018年9月举行的中国科技峰会——科普高峰论坛上,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知名科学家围绕“科学、未来与科学家的选择”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当前,科技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多领域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多轨并行、交叉推动,信息技术和多领域的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表示,“这些提供了新工业革命的技术源泉”。 在科技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科技的过度应用”不断显现,科技发展带来的科研伦理问题也受到与会专家关注。 “克隆羊多莉”之父伊恩•维尔穆特说:“我觉得伦理超越一切,在英国有一条原则,就是在进行任何动物试验前,都要考虑科学伦理问题。”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表示,伦理建设应当与科学进步齐头并进。伦理问题不仅仅是科学界的问题,更是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各国科学共同体与社会一道,应努力克服历史、文化差异对形成国际伦理共识和规范的影响,积极开展有关科学伦理标准的讨论和研究。 2.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也带来方方面面的挑战。2018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在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多起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并没有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当人们向算法让渡了部分决策权,也会让归责成为难题。在这个意义上,技术进步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在缺乏规范和制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完善治理。 事实上,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在不少国家,无人驾驶领域的立法一直在讨论中,看法不一;在中国,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否上路、是否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欧盟最新发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也没能对人工智能涉及的隐私风险、数据保护风险做出符合大众期待的回应。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都会有关于旧的治理规则是否适用、是否需要升级,以及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治理规则的讨论。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如何用法律条文探寻最佳应对方案,是一项艰巨挑战。 完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关键在于明确归责原则:一旦问题出现,哪些是人的责任,哪些是算法的责任?归责原则实际上就是对算法做出评价,而算法本身并不透明,如何对其进行评估?对此有三种解决方案:不用算法,使算法透明,审查算法输出。完全避免算法不现实,除了算法,几乎没有其他工具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而算法透明化则难以操作,这相当于要求普通人也能理解算法。因此,审查算法输出是目前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的要义在于,不管算法的内在工作机制,只根据其结果的公正性对其进行评价。在此方案下,监管成本更低,可操作性更强,归责原则也更明确,具有立法实践的意义。 面对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始终在探索人工智能的法律解决方案和治理模式,致力于形成一套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相关部门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应用、新尝试给予足够的创新空间,但必要的监管同样不可或缺。一旦发现安全问题、突出风险,监管力量会及时介入,甚至采取多部门联合调查处理的方式封堵隐患、解决问题。这样的模式,既呵护了创新,也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人工智能的治理问题是当前一项重大挑战,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都参与其中,这也让人工智能的治理成为全球治理的一部分。如今,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探索已处于世界前列,有些部分甚至进入了“无人区”。创新先行,治理必须跟上,如此才能充分享受创新带来的红利,撬动发展的未来。 3.京津冀地区近日遭遇入秋以来首次雾霾天,如何加强监测预报,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2018年8月,生态环境部宣布启动“千里眼计划”,将通过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发现PM2.5浓度较高的地区,提高环保监管效能。 在多种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千里眼”能够看得更远、更宽,聚焦更准。天空中,高分系列卫星、气象卫星和其他相关卫星为“千里眼”提供着PM2.5等污染物浓度、土地利用分类、工业热点、夜间灯光等数据。地面上,“千里眼”借助地面气象站、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和环境部在部分热点网格内布设的地面监测微站,获得了温度、湿度、风速等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及PM2.5等污染物的实时监测数据。此外,环境部还与各相关部门实现联动,为“千里眼”提供现场监察执法、工业企业用电等数据。 综合上述数据,再辅以精细化气象和扩散条件建模、互联网多源大数据融合和人工智能技术,“千里眼”将对重点区域内的网格进行PM2.5的浓度评估,筛选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比较大的网格,自动识别出历史上污染排放最严重的微观区域,这些区域就成了“千里眼”重点监管的热点网格。 “千里眼”怎么判断?据介绍,“千里眼”会依靠每天的过境卫星,对热点网格内的PM2.5的浓度进行遥感观测。卫星相当于天上的眼睛,所得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可用于分析比较不同网格之间的浓度差异及网格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之后,由于云层覆盖和其他气象条件的影响,卫星观测到的PM2.5浓度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或缺失,“千里眼”还要借助地面监测站点来校准数据,并适当增加监测时长,抵消相关影响因素带来的系统误差,从而得到每个网格的PM2.5月均浓度。最后,根据卫星遥感、气象、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历史数据,“千里眼”就可以对同一时间段不同网格之间及同一网格不同时间段之间的PM2.5浓度进行比较,从而在第一时间获得准确的大气污染信息。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每月会对重点区域各个城市的热点网格进行评估,选出各城市的预警网格。对1年内连续预警达到3次或累计预警达到6次的热点网格,生态环境部还将采取公开通报、派驻工作组和公开约谈网格所在县(区、市)政府负责人等措施。各城市的每个月预警网格名单,以及上述措施,将通过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微信、门户网站、中国环境报等渠道向社会公开,督促地方解决问题,改善环境。 4.癌症缓和医疗早已是世卫组织全球癌症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但在中国,仍旧鲜为人知。我们传统的医学教育里面,只教生、老、病,没有教死,死亡是医学的失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弱势。 2014年,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吴蔚然已经94岁。因罹患大病,几次入院治疗,吴蔚然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当年4月,在一次治疗出院之后,他向北京医院党组织递交了一份遗愿,上面写着:“当我生命走向终结时,尊重自然规律,请不必再采用‘插管’‘透析’‘起搏器’等创伤性治疗以拖延无意义生命。”最终,子女和医生都遵从了吴蔚然的意愿,他以“尊重自然规律”的方式,于2016年8月8日逝世。 作为一名医学大家,吴蔚然的选择令人震撼,也引发了人们对缓和医疗的深思。 10多年前,罗典典因目睹父辈历经痛苦抢救过程,有了推广缓和医疗的想法,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更加舒服而有尊严地离世,而不再是讣告中那句“经积极抢救医治无效”。罗典典和陈小鲁成立了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建立“选择与尊严”网站,推动缓和医疗。现在,超过2万人在网上签署“生前预嘱”,交代自己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等“五个愿望”。“我们试图用另一套办法关注生命末期病人,不再追求不可能达到的‘治好’,而是缓解生理、心理、社会等层面的痛苦,不仅仅是针对即将离世的病人,也包括病人的家属。”罗典典说。 罗典典说:“缓和医疗不是安乐死,不是放弃治疗,比临终关怀更有专业性。”缓和医疗包括三条原则: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中国人对缓和医疗还很陌生。大部分人临终选择在医院抢救,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家人痛苦而无助地陪着。我国老年人已超过2亿,晚期癌症等慢性病成为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但一项数据显示,全国仅有146家医疗或养老机构、2家社会团体开展缓和医疗服务,其中大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D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A市唯一开设缓和医疗病房的社区医疗机构。从2009年开设以来,共接收400多名临终患者。该中心统计发现,在社区实施缓和医疗的患者,临终阶段的日均住院费用与大医院相比,非常少。 缓和医疗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冲突。罗典典说:“传统观念认为,能多活一天是一天。因此想尽办法治疗,能延长一天是一天。但缓和医疗并不能实现人们想长寿的愿望,只是提高生命质量,让人们有准备、有安排地迎接死亡。” 4年前,小尹得知父亲患病后,一直让父亲与疾病“战斗”,先手术,然后不断化疗。几个月前,父亲化疗后出现败血症,医生说不能再化疗了,小尹开始恐慌。她哭着说:“他躺在床上能呼吸,我就不孤单。他在,家就在。”对于失去母亲的小尹来说,为父亲选择缓和医疗非常艰难,她觉得就像把亲人扔下悬崖一样,很无力、很害怕,难以接受“等死”这个事实。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宁晓红团队的陪伴与帮助,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症状,让小尹得到了缓和医疗真正的帮助。 “省钱”的缓和医疗,并不受大医院青睐。宁晓红说,从死亡率、床位运转率、科室盈亏等各种指标考量,三甲医院一般都不愿意收治生命期有限的病人。一些医院原本设立的缓和医疗病房,往往运行几年后就被迫关闭。 罗典典认为,缓和医疗不一定要在大医院开展,社区完全可以开展,其费用能低至大医院的1/10。D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办主任金琳说,中心病房共有10张床位,只接收癌症晚期患者,有具备开麻醉药资质的医师、3名拥有舒缓疗护护理证的护士,还有160名注册志愿者。居家的患者由医护人员组成出诊小分队,定期或根据需求上门导尿、输液等。 中心主任韩琤琤说:“缓和医疗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其服务内容、流程、标准应有规范,需要专业培训过的医师、护士以及医保政策的支持。”她说,开展缓和医疗多年来,中心摸索出很多经验,也遇到不少困难。比如,适合缓和医疗的生命末期患者,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临终前1年、6个月、3个月的都有,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并考虑将其纳入医保,或是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办法。对居家老人提供的上门缓和医疗服务,并不符合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执业风险极大,应明确其合法性,保护医护人员权益;放开缓和医疗相关的社区医保、药品限制,满足服务需求。 5.对于随身携带两部智能手机的北京白领赵诗意来说,生活离不开手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就好像眨眼一样成为自然的生理反应,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看看手机,否则心里不踏实。” 在互联网上,关于“手机依赖症”的帖子受到大批网友的追捧:“手机依赖症”的几大表现,你中招了吗?其中包括“手机叫你起床,手机哄你睡觉”“朋友聚会吃饭先拍照,然后各看各的手机”“忘带手机如同丢了魂儿”等现象。在超过5000条的跟帖与评论中,一些网友不仅表示自己“全部中枪”,还增加了“手机里有秘密怕人看见”“铃声幻听”等新的症状。 地铁里、餐厅中、家庭聚会上,低头玩手机已成为一道“见怪不怪”的风景。网友“心行走在路上”说:“我上班玩手机,下班还玩,睡觉前也要玩,反正就是机不离手,感觉比妈还亲了。虽然也很希望摆脱对科技产品的依赖,但早已经欲罢不能。” 数据显示,2016年7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7.1亿,总使用时长379亿小时,平均每人每天的使用时间达112分钟。一些深度“手机依赖症患者”实际使用手机时长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他们往往难以认识到“手机依赖症”所产生的危害,单纯依靠个人自觉和自律,很难阻止“手机依赖”对他们产生的一系列副作用。并且,全社会似乎并未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手机功能应用的研发还在以黏附用户为目的,极力吸引用户的注意和兴趣。 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一个能够让人们享受多媒体、图片、商务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沟通娱乐平台。从表面上看,它让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却在不断增加。手机让每个人社交范围扩大,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 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看来,现在打开手机,就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不仅消耗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进入沉浸状态是启发创造力的基础,而响个不停的手机提示音让人无法专心致志,创造力多少也受到影响”。他认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长时间看手机既损害视力,还干扰正常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甚至会影响友情、亲情。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专家张洪生认为,社交媒体的黏性和惯性到达临界值后,便容易形成网络和手机依赖症,一旦成瘾便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他建议,感觉自己过度依赖社交网络的人首先要严格控制自己上网和玩手机的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 有专家认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手机依赖的实质是对信息的依赖,其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以手机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对人类的异化。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人们身不由己地要让自己跟上时代节奏,否则会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另一方面,人们又自愿享受新科技带来的愉悦。因此,要摆脱手机依赖症,就要尽量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交往,避免被网络奴役。 6.现代科学技术的二重性,很早就引起了哲学家们的深深忧虑,他们意识到——人,创造了现代科技这个工具,却反过来,正在让自身沦为这个工具的奴隶。而随着现代科技在最近几十年的突飞猛进,与对科技的敬仰一道,人类对于科技的戒惧也与日俱增。这是因为,人类对科技的依赖越来越强,而对它的驾驭却渐感力不从心。与此同时,科技发展越深入,其所触及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多,那些虽然不可预见但分明能够感受到的风险正在加速集聚。 由此,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同样的问题——科技带给我们的一个个“礼物”,究竟是智慧女神的馈赠,还是潘多拉的盒子,抑或兼而有之?其实,人类曾亲手打开过一个个潘多拉盒子。爱因斯坦曾是核武器研发的最早建议者,后来他又成为最坚决反对核武器的人。虽然原子弹曾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核阴霾也就此与人类如影随形。爱因斯坦的终生懊悔,正映衬出科技改变人类的深刻之处——它一旦发生作用,便不可逆转、无可挽回。 还有更多、更诱人,也更具毁灭性的潘多拉盒子正在被带到人类面前。“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做出错误的选择,我们的下一代就将是历史上的最后一代人。”当代美国哲学家E.拉兹洛并非危言耸听:“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是命运的选择,是进化和灭亡之间的选择。” 如果说哲学家们所探讨的,未免抽象,电影则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做出了形象化的解读。在《逃出克隆岛》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克隆人被“圈养”起来,其实,他们不过是富豪们为了移植器官所做的备份。这些有思想、有情感的克隆人究竟是人,还是什么可供任意宰割的东西?在《月球》中,孤独的月球采矿者独自从事着枯燥的工作,一心希望完成三年合约后与家人团聚,但事实上,每到合约将满,他就会死掉,机器会造出另一个新的克隆版本,继续毫不知情地工作、继续憧憬能早日回到家人怀抱,周而复始。这样的人,是机器,还是奴隶? 今天的科技发展让人类面临以往在“自然状态”下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就此,盲目排斥或是拒绝现代科技的发展,既愚蠢,也不现实。但是,必须时刻警惕,“科技发展”并不总是等于“人类进步”和“人类幸福”。
1.阅读“给定资料4”,概括我国缓和医疗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求: (1)分条归纳概括; (2)表述准确、完整; (3)不超过150字。
2.根据“给定资料2”,请你对画线句子“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加以分析。 要求: (1)观点明确,紧扣资料,有逻辑性; (2)不超过300字。
3.假如你是生态环境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为政府网站写一篇宣传稿,向社会介绍环保黑科技“千里眼”。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条理清晰,表达简明; (3)不超过400字。
4.请你结合“给定资料5”,谈谈对手机依赖现象的看法。 要求: (1)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 (3)不超过250字。
5.“给定资料6”结尾的画线句子提到,“‘科技发展’并不总是等于‘人类进步’和‘人类幸福’”。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答案地址

点击查看答案

成成

每天,叫醒我们的不再是闹钟,而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