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答案8

2020年07月16日 464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答案地址

点击查看答案

答案链接

https://www.zxstw.com

申论---为题目类型
给定资料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精准方略,是脱贫攻坚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重要构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等论述,对深度贫困地区破解环境约束下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困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提供了重要遵循。 经过多轮扶贫开发,余下的困难群众贫困程度更深,致贫因素更加复杂,分布更加零散。深度贫困地区通常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自然灾害严重,同时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方式原始、生活方式落后,资源禀赋与传统生产方式形成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生态移民通过人口外迁转移,赋予贫困群众新的资源禀赋,使其从低附加值农产品生产中解放出来,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提高综合劳动生产效率,实现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同时,迁出地人口容量的下降缓解了人地冲突导致的生态压力,使之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和特色效益产品的能力得以增强,又进一步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生态移民的双重效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2.作为世界濒危物种黑叶猴种群分布最大地区,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着保护黑叶猴繁衍生存的重任,但与这顶“桂冠”不匹配的是,由于当地原住居民多,保护区内一半面积为耕地,森林覆盖率较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只能被挤压在一条狭长的山沟里生活。 贵州省沿河县副县长崔永龙表示,作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之一,仅沿河县就有5个乡镇6638户28153人生活在保护区范围内,其中核心区群众有589户2584人。截至2018年6月,保护区内生活的群众,总共只搬迁了227户。 “由于保护区内有较多人口,生态保护和百姓生活的矛盾较为突出。”沿河县中寨镇镇长白静明表示,近年来农民种的蔬菜、玉米、水果等农作物经常被黑叶猴偷食,群众虽然不敢打杀黑叶猴,但抱怨较多。另外,村民养殖的山羊与黑叶猴形成了食物资源上的竞争,并增大了彼此交叉感染患病的风险。 位于保护区核心区的中寨镇大坪村,陡峭的山坡上悬挂着一条条三四米宽的梯田,村民的房屋离黑叶猴栖息地仅七八百米远。每到秋收季节,居住在山谷底的黑叶猴就成群地爬上山,偷吃群众的玉米、花生、红薯等农作物。村民为保护一年的口粮,年年在田边搭个窝棚守护。大坪村村支书高腾科表示,这些年由于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大坪村村民生活较为困难,全村2017年贫困发生率达到23%。为了谋生,全村80%的人外出务工,村里3400多亩田地,约2000亩撂荒。在每年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提供18亿立方米优质水源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265户1016名原住居民(包括缓冲区),他们户均拥有森林130亩,户均林业潜在价值50万元以上。“砍树一卖树一种树”曾是当地村民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雷公山保护区九山半水半分田,农业发展条件差,农民对山林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一段时期农民就靠砍树盖房造屋、供孩子读书、买油盐酱醋等。”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少辉表示,近年来受制于禁伐举措,农民的“生态银行”无法兑现,而每年每亩14.75元的公益林补助,难以补偿村民经济损失,当地群众意见大、生存难,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 贵州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损失重,是全国自然灾害较重的省份之一。由于包括大坪村在内的许多村寨地处深山,每逢地质灾害等,都会导致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贵州省减灾中心数据显示,一般年份,自然灾害给全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70亿元左右,重灾年份则超过200亿元。 目前,仍有很多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情况难以通过常规的扶贫手段改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将居民迁出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3.A区生态移民安置点是C县2015年重点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之一,共有安置房232套。镇党委、政府为解决贫困户人住问题精准谋划,因户施策,结合镇扶贫工作实际,动员居住地生态环境薄弱、条件差的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搬迁入住。采取一系列措施扎实推进该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C县坚持以就业容量来确定搬迁安置数量,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以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为安置重点,坚决避免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农村搬到农村,切实让搬迁群众“搬得出、能致富”。对特困户进行优先安置,对居住在深山、石山等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搬迁。 移民安置点建成之初,由于大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必要的生产生活技能,再加上故土难离,对扶贫政策又知之甚少,搬迁工作进展缓慢。党政一班人通过深入调研,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再次明确挂帮干部责任,充分利用入户遍访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扶贫生态移民的优惠政策、户籍、土地、房屋产权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宣传讲解,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召开群众会等方式进行相关政策的宣传发布;对在外务工人员由挂帮干部电话联系,保证政策传达到底到边,群众了解了政策,也消除了后顾之忧。 入户遍访摸底造册的搬迁对象均为居住地生态环境差,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地区的贫困群众。A区生态移民安置点修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了群众出行。同时结合城镇化建设,在修建生态移民安置房时充分考虑了未来城市居民生活小区的职能,水、电、路、讯等要素齐备,群众搬得安心,住得放心。 由于搬迁群众大多技能单一,就业面窄,而移民安置区又很难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通过推行过渡政策,鼓励双向择业。移民暂时耕种原有耕地,解决基本生活所需。同时通过加大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联系就近务工等方式,鼓励在迁入地或县城附近自主择业,逐步实现转型过渡,保证群众不因搬迁而负债,保持收入稳定增长。 此外,C县重视贫困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建立后续扶持机制,通过迁出地宅基地拆除复垦与土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利用移民搬迁优惠政策激励拆除旧房,退耕复垦,搬迁后拆除旧房的,人均享受住房补助达29500元;通过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迁出地特色农业,促进了生态恢复和移民增收。 随着工作的开展,全镇已有193户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办理了购房入住手续,其中158户签订了《房屋拆除与宅基地复垦协议》。 4.“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是G省地理的真实写照。G省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生态脆弱、生活生产条件艰苦地区的农户搬迁至集镇、产业园等地区。 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近年G省创新模式,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省情的建设模式。 不久前,G省B村党支部书记潘永祥带着村民搬进了县城的移民安置点丰乐小区。五六层的住宅楼,广场、绿地、道路、路灯等设施齐全。潘永祥说:“村民们从深山老林一脚踏进县城,都很高兴,进城那天,大家吹了一晚的芦笙。”小区安置了来自深山区的390多户、2000多位移民。 “原来住在深山老林,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政府在县城帮忙建好了房子,几乎不花几个钱就搬过来了。”潘永祥说,县里叠加使用扶贫生态移民和廉租房两个项目的资源,利用县城保障房丰乐小区对两个一类贫困村实施整村搬迁,移民群众每3~4人免费分配一套廉租房,相当于每户免费分得一处住房。将移民安置房、城镇保障房和农村危房改造“三房”融合是G省的创新做法,率先在全国用保障性住房资源来安置扶贫生态移民。 据介绍,2013年住建部门保障房和农村危房改造资金7亿元纳入省级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投资盘子;2014年住建部门的2万套保障房交由县级政府整合建设,特困移民户在享受1.2万元扶贫生态移民建房补助的同时,还可享受保障房政策,移民不交钱或交很少的钱就可得一套新房。 生态移民多来自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较深的深山区,当地财政也不宽裕。搬迁安置资金是一大难题,这钱从哪来? 移民在搬迁后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生存压力。移民补偿资金的困乏、收入水平的低下、不稳定性会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缺乏必要的信心。为了补充生态移民补偿资金,G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的经验,引入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规律,将生态效益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来看待,谁拥有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生态环境,谁支付这种商品的价值。在生态移民资金来源上,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由生态移民的受惠方支付一定的资金来作为移民搬迁的资金构成。 G省D镇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工程紧锣密鼓,来自边远山区的400多户生态移民们陆续入住新房。“生态移民户大部分是贫困人群,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让生态移民户返贫,而且群众不肯再接受搬迁。”D镇镇长尹国龙说。 如何减少建房成本,缩短安置时间?该镇党委政府经过研究认为,安置房由老百姓自己出钱建设,国家给予补助。既然是群众自己出钱建房,花钱的事群众说了算。为此,大家一致提出,组建群众筹委会,由群众筹委会代表群众具体安排相关建设问题。 群众筹委会组建后,全权负责代表拆迁群众与承建方进行安置房竞争性谈判,确定承建方;对安置房建设中的施工、资金划拨进行监督;组织拆迁群众进行安置房分配;组织有条件的拆迁群众到安置房建设工地务工等。“按照这种方式,安置房每平方米建房成本仅940元,建筑成本节约30%以上。”尹国龙说。 生态移民中,生态的修复也是重要一环,G省结合各地环境,借助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封山禁牧等工程模式,将山区生态移民迁出区废旧宅院、坡耕地、宜林荒坡地、天然林林缘区作为重点生态修复区域。通过项目建设,使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降到最低,为生态环境自然修复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充分发挥山区水源涵养功能。在生态移民区选择降水量比较高的地区进行人工种草工作,进行补播改良。积极采取人工草地种植管理模式,提高单位面积内的草地生产力,选择优良品种。另外,对条件较差的宅基地等部位进行平整,列入草地恢复工程。 据统计,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自启动实施以来,已搬迁移民约25万人。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生态脆弱区的贫困问题,G省争取用9年时间将200多万贫困人口搬出大山,拔掉“穷根”。 5.近来,S市F村的很多村民称遭遇了“被移民搬迁”,当地人称之为“背皮”搬迁,一些本来就住在安置点附近的老住户,也被披上移民搬迁户的外衣,应付上级检查。 村民A:我们的房子是自己掏钱盖的,后来开始实行移民搬迁,镇上干部说我们家也算搬迁户,给我们家挂了移民搬迁户牌,还说每家给5000块钱,上面来检查就说我们算搬迁户,后来人家检查验收以后,5000块钱也没有给我们。 村民B:我们这搬迁户指标给了60户,但是当时没有60户,搬迁户的名额不够,就让我们顶替,应付上面的检查,给我们挂牌子。镇政府说上面来检查我们必须说自己是搬迁户,补助款已经给我们打到账上了。 据村民称,“背皮”搬迁户在F村移民安置点就有21户,这21户的房子基本都是村民们在当地实行移民搬迁政策之前建的房。为了5000元的补助,村民们当时大都同意了村干部的说法,冒充搬迁户,可是上级部门检查过后,谁也没有收到上面承诺的5000元补贴钱。 村民C:给老百姓每家5000块钱,让大家不说,那不就是封口费? 生态移民搬迁作为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花费巨大,为的是能让老百姓住得更好、更安全,更快地发家致富。镇政府安排冒名顶替的搬迁户除了应付检查外,是否还有别的目的? 生态移民搬迁是省上出资的项目,钱也是专款专项,如今,F村搞出这么多的“背皮”搬迁户,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村主任杨某:这个搬迁起点不低于30户,为了扶持移民搬迁,一户国家补助1.85万,要争取多一点补助款就得不低于60户,上了60户原来是补助1.85万,目前是4万。 由于上面并没有支付给“背皮”搬迁户之前许诺的5000元,村民D说,他多次为此事上访,当地政府得知后,不仅没有介入调查,反而试图私了。 村民D:当时我找了县委书记和信访局,镇上的人知道了以后,镇长和司法所的吴所长说,“这个事情你别闹了,我在安装路灯的钱里面给你解决1.5万块钱现金”,就是封口费的意思。 在这件事上,镇扶贫办负责人的回答却是全面否认。 记者:村民反映镇政府让他们假装搬迁户套取搬迁的经费,有没有这回事? 扶贫办负责人:没有这回事。 记者:他们叫“背皮”搬迁。 扶贫办负责人:没有,没有“背皮”搬迁的。 对此,该镇副镇长胡某另有解释:另外21户是生态移民搬迁启动以前建的房子,考虑到他们21户也属于搬迁的,县里给镇上拨了每户5000块钱,然后把这笔钱用在了路灯建设上。 记者:那这21户,你们有没有给省里有关部门报这个数字? 胡某:给省里?那我不清楚。 6.2010年夏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杜发春曾赴加拿大北极地区努纳武特进行调研。20世纪30年代以来,加拿大政府对居住在那里的因纽特人采取了一系列的移居行动,从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城镇生活,因纽特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因纽特人的定居导致了积极和消极的后果。“在北极城镇伊魁特市,我们看到,具有传奇色彩的拱形圆顶小雪屋已经让位于设有暖气、水电齐全的房屋,小雪屋仅在狩猎时使用;现代的交通较为便利,传统的狗拉雪橇大都被雪地车、越野车、自行车及各种汽车和卡车取代;长矛被来复枪淘汰。然而,定居后的现代生活也使因纽特人的社会经济生活面临严峻挑战:大多数因纽特人依赖政府的福利和救济生活,在因纽特社区,就业难、住房拥挤、酗酒、年轻人的高自杀率、文化断裂等社会问题突出。”杜发春说。 杜发春认为,生态移民固然能解决生态环境和移民生活的继续恶化,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社会问题,不能因此而忽视移民后的健康、教育、就业和文化断裂等问题。 专栏作家舒泥提到了赴美国考察印第安保留地的感受。印第安人作为美国土著,与移民来的白人一直不睦,自19世纪印第安人与美国签订一系列和平合约,双方才进入相安无事的阶段。在和平合约中,美国政府许诺给印第安人划定保留地,在保留地,印第安人有充分的自治权利。合约签订以后,印第安人经过了一段生活方式遭到破坏的艰苦时期,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尽管现在仍然存在不少矛盾,但印第安人至少有钱而且安定了,同时,印第安人也很好地融入了美国社会。“生活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只剩下一部分,保留地里也有很多白人。一些印第安人的孩子学英语,业余时间学自己的语言,有语言文化班,也在城里就业,什么工作都做,也有人在旅游点表演民族歌舞。”舒泥说。 我国台湾地区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学者纪骏杰也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于生态移民的另一套理念,即从“排除人类影响”到“人与自然共同演化”。 纪骏杰举了美国黄石公园的生态移民案例来进行说明。黄石公园最开始的创设理念就是“排除人类影响”,严格执行禁区管制与禁猎等措施,对原住民采取区隔、孤立等方式,最终将原住民驱赶出了国家公园范围。无独有偶,美国西海岸的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也是如此。 这种“排除人类影响”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所改变。1980年前后,在美国阿拉斯加与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国家公园,开始相继建立国家与当地居民合作经营的模式。不同于传统国家公园反对公园内的人类活动,合作经营模式主要变化在于注重将人类活动导致的有害环境影响减至最低,同时,允许原住民使用国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以维护他们的文化、发展、营养、政治需求。 “人与自然共同演化,这才是符合社会正义与环境正义的做法,也是国际趋势。如此一来,原住民一方面可以为他们的社群权益发声,另一方面可以贡献他们的传统生态知识,延续传统自然资源使用方式,并以此确保他们的文化延续。”纪骏杰表示。
1.根据“给定资料3”,总结C县在生态移民安置中做了哪些保障工作。 要求: (1)准确、全面; (2)不超过250字。
2.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对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现象的看法。 要求: (1)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2)不超过200字。
3.假如你是H省政府的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4”G省在生态移民工作中的做法,为本省生态移民工作拟写一份工作建议提纲。 要求: (1)紧扣资料,不考虑格式; (2)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3)不超过400字。
4.根据“给定资料5”,谈谈你对“‘背皮’搬迁”的理解。 要求: (1)观点明确,紧扣资料,有逻辑性; (2)不超过250字。
5.人们对生态移民褒贬不一,有人说:“生态移民不过是转嫁危机的无奈之举。”根据你对生态移民的理解,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答案地址

点击查看答案

成成

每天,叫醒我们的不再是闹钟,而是梦想